2017年湖南省公務員考試:行測全卷每日練習202
2017年湖南公務員考試報名時間預計在2017年3月,筆試時間在4月。歷年來湖南公務員考試筆試公共科目為《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和《申論》,考生可結合2017年湖南公務員考試用書進行備考。下面湖南公務員考試網為考生提供行測全卷每日練習,希望給考生帶來幫助。
第一部分 常識判斷
1.奧地利法學家埃利希在《法社會學原理》中指出:“在當代以及任何其他的時代,法的發(fā)展的重心既不在立法,也不在法學或司法判決,而在于社會本身。”關于這句話涵義的闡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法是社會的產物,也是時代的產物
B.任何時代,法只要以社會為基礎,就可以脫離立法、法學和司法判決而獨立發(fā)展
C.法的變遷受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影響
D.國家的法以社會的法為基礎
第二部分 言語理解與表達
2.在一片古老和________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雖然算不得十分蒼老,但顯然已經宛如我一樣,成了個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________。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新潮 風采 B.質樸 顏色
C.摩登 光鮮 D.新穎 活力
第三部分 數量關系
3.甲容器中有濃度為4%的鹽水150克,乙容器中有某種濃度的鹽水若干克。從乙中取出450克鹽水,放入甲中混合成濃度為8.2%的鹽水,再把水倒人乙容器中,使與甲的鹽水一樣多,F在乙容器中鹽水濃度為1.12%。原來乙容器中有多少克鹽水?
A.480 B.500 C.520 D.540
第四部分 判斷推理
4.政府監(jiān)管分為經濟性監(jiān)管和社會性監(jiān)管。經濟性監(jiān)管是指通過制定特定產業(yè)的進入、定價、融資以及信息發(fā)布等政策對主體行為進行有效的調整,以達到避免競爭主體過多或過少而引起過度競爭或競爭不足,造成資源浪費或者配置低效率,妨礙社會生產效率和服務供給的公正、穩(wěn)定。社會性監(jiān)管是政府根據社會發(fā)展、運行中存在及暴露出來的問題通過制訂相應的政策措施來約束和規(guī)范個人和組織的行為。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于經濟性監(jiān)管的是:
A.由于電信網絡建設成本巨大,國家只對有資質的國企頒發(fā)運營牌照
B.消費者協會在三一五晚會上批評蘋果公司維修政策國內外存在差別
C.孫志剛在收容所被毆致死事件發(fā)生后,國務院廢止了收容遣送制度
D.嚴格管制的貸款政策導致不符合條件的民企為求生存只好尋求民間借貸
第五部分 資料分析
5.根據以下資料,回答(1)—(5)題

。1)2013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報錄比為:
A.3.1 B.3.2 C.3.3 D.3.4
。2)2004~201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同比增長最慢的是:
A.2007年 B.2011年 C.2012年 D.2013年
。3)2004~2013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同比增長率超過10%的有: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4)2003~2013年,碩士研究生報錄比最高的是:
A.2003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7年
(5)由所給材料,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1)2003~201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年均增長率不及報考人數
(2)2003~2013年,碩士研究生報錄比逐年遞增
(3)2004~201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同比增長最快的年份的同比增長率大于報考人數
A.0個 B.1個 C.2個 D.3個
【湖南公務員考試網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解析: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法律。國家的法以社會的法為基礎,法律的發(fā)展受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影響。B項錯在法并不是脫離立法、法學和司法判決而獨立發(fā)展的,比如英美法系的普通法就不能脫離司法判決而獨立存在。故本題答案選B。
2.【答案】A。解析:根據句意,第一空所填詞語應與“古老”構成反義對應,“質樸”不符合要求,排除B。句中用年近六旬的“我”的現狀來描寫“我家的老屋”,故第二空既要能形容“我”,也要適合形容老屋。“光鮮”多形容衣著等外在表象,且與之對應的多為落魄、窘迫,用來形容往日的“我”不恰當,排除C。“活力”用來形容老屋不恰當,排除D。故本題答案為A。
3.【答案】C。解析:設乙容器中鹽水濃度為x%,由題意可得,
4%\ /x%-8.2% 150 1
8.2%
/ \
x% 8.2%-4%=4.2% 450 3
即(x%-8.2%)/4.2%=1/3,解得x=9.6%。現在乙容器中含鹽(450+150)×1.12%=6.72克,原來乙容器中有鹽水6.72÷9.6%+450=520克,應選擇C。
4.【答案】A。解析:經濟性監(jiān)管的定義要點有:①為求服務供給公正穩(wěn)定及避免資源浪費;②對特定行業(yè)準入、融資等制定政策。A項符合定義要點;B項只是批評未制定政策,不符合②;C項根據社會事件廢止收容制度屬于社會性監(jiān)管;D項不符合①②,貸款政策緊縮導致許多民企無法融資生存,且貸款政策不是對特定行業(yè)制定的。
5.(1)【答案】C。解析:由條形圖可知,2013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報錄比為180:53.9≈180:54=10:3≈3.3:1。
(2)【答案】D。解析:由條形圖可知,2007年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同比增長(36.5-34.2)÷34.2=2.3/34.2,2011年為(49.5-47.2)÷47.2=2.3/47.2<2.3/34.2,2012年為(51.7-49.5)÷49.5=2.2/49.5<2.3/47.2,2013年為(53.9-51.7)÷51.7=2.2/51.7<2.2/49.5,應選擇D。
(3)【答案】C。解析:報考人數同比增長率超過10%,即(本年報考人數一上年報考人數)>上年報考人數×10%,根據條形圖計算,可知2004、2005,2010年,共3年滿足條件,應選擇C。
(4)【答案】B。解析:由條形圖可知,2003年碩士研究生報錄比為79.7/21.8=(74+5.7)/(20+1.8)<74/20=3.7,2005年為117.2/31.2=(111+6.2)/(30+1.2)>111/30=3.7,2006年為127.5/34.2=(111+16.5)/(30+4.2)>111=3.7,2007年為128.2/36.5=(111+17.2)/(30+6.5)<111/30=3.7,只需比較117.2/31.2和127.5/34.2,利用分子分母差額法,(127.5-117.2)/(34.2-31.2)=10.3/3=3.4X,則127.5/34.2<117.2/31.2,應選擇B。
。5)【答案】B。解析:(1),由條形圖可知,201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比2003年增長(53.9-21.8)÷21.8>32÷22>1.4報考人數增長(180-79.7)÷79.7<105÷75=1.4,比較可知,招生人數增長較快,則年均增長率也較大,錯誤。
(2),由上題可知,2003~2013年,碩士研究生報錄比不是逐年遞增,錯誤。
(3),由條形圖可信算,2004~201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同比增長最多的是2004年和2010年,2004年同比增長率為(27.3-21.8)÷21.8=5.5/21.8>5.5/22=25%,2010 年為(47.2-41.5)÷41.5=5.X÷41.5<20%,2004年同比增長率最大;由條形圖可知,2004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同比增長(94.5-79.7)÷79.7=14.X÷79.7<20%,正確。
綜上,有一個說法正確,應選擇B。
點擊分享此信息:
